孩子遇到陌生人很害羞,不愛打招呼,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外向一點的性格?要回答這個問題,需要先區(qū)分是多大的孩子,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,比如十歲以下的孩子,這是一種“自我保護機制”;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,也不是什么壞事;而且這種情況和內向外向關系不大,不需要強迫孩子改變。
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,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
嬰兒從七八個月起,會出現(xiàn)“認生”現(xiàn)象,一些爸媽覺得這樣不好。但其實“認生”是孩子自動發(fā)展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:他能區(qū)分誰是親近、熟悉的的人,誰是陌生人,他會很容易接受熟悉的人的親近,而對陌生人保持警惕,因為對他來說,陌生人意味著不可知、不可信。
一般孩子會說話之后,大人都喜歡在遇到親戚朋友、街坊鄰居時讓孩子“叫人”,覺得這樣別人才會認為孩子有禮貌、有家教。但孩子的“認生”機制,仍舊在起作用,他會本能地不那么喜歡叫人。于是大人不免有些小煩惱,覺得孩子是太害羞、太內向。
其實,不容易對陌生人表示親近,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,是好事。他不會輕易地信任陌生人、對陌生人表示親近、接受陌生人的親近,和“人來瘋”、特別容易接受陌生人的孩子相比,這樣的孩子更謹慎、更不容易遭受來自陌生人的侵害。很多誘拐、性侵事件,都是由孩子見過一兩次的那些所謂“叔叔、阿姨”制造,而且常常發(fā)生在比較容易接受不熟悉的人的孩子身上。
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,這也不是什么壞事
有些孩子比較大了,比如已經(jīng)十二三歲,還不是特別喜歡“乖巧”地叫人,這往往讓父母更頭疼,覺得孩子怎么這樣。
其實看開點,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。一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他不過是不太喜歡配合父母,做這些表面上的“客套”“禮貌”;二是孩子可能確實有點害羞,不喜歡父母把自己當小寶貝展示。
父母不需要為此責備孩子,也不需要強迫孩子改變,只要孩子和同學、老師、父母相處融洽,就說明他與人交往的能力沒有問題。如果大人覺得孩子不叫人有點尷尬,那么在孩子不在場時,跟對方解釋一下孩子有點害羞就好了,真的朋友,不會因此認為你教子無方,對一面之緣的人,更是沒有需要在意他對你孩子的評價。
《夏山學?!返膭?chuàng)始人A·S·尼爾甚至說,父母應該寧可得罪的親戚朋友街坊鄰居,也不要強迫訓練孩子這種虛偽的禮貌。
再者,如果孩子的基本家庭教育沒有問題,他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粗魯、沒有禮貌的人,大人不必把一點點小事都歸結為孩子性格有不好,然后強迫孩子改變。